春末夏初,蔷薇花开。细碎的生活在昼长夜短的更替里变得脚步匆匆,来不及刻下太多痕迹。在国道212线阿坞乡的公路旁,推开老旧的木门,木板门吱嘎作响,我看见了被夕阳连同那个年代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默默伫立着的阿坞道班。这些年,岁月轻轻抚摸过它的脸庞,沧桑而深邃。这里早已废弃,墙角的青苔悄然蔓延,斑驳的墙面上,写满了那个年代的故事。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尘土味,那是岁月沉淀下来的独特气息,让人不禁沉醉其中,感受那份深沉的沧桑与厚重。
上世纪60年代,阿坞道班建成。阿坞道班地处偏僻的公路边,建成初期,四周空荡荡的,只有几间极其简陋的土制结构的平房,空荡的道班房里零星的住着十来个养路工。手推车一台、铁锹、洋镐、锄头、扫帚各一把、撮箕一个、筛子一张,就是他们全部的家当。
在这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习惯:蹲着吃饭。每天上路干完活回来,他们自己动手简单的做好饭后,便会自觉地排成一排长队,蹲在房门口吃饭,边吃边聊。由于他们的房子后面就是山,风一吹山上的尘土便会飞扬。很多时候,他们正端着碗吃饭,风一来,碗里又多了另一种“佐料”,幽默的工友总是打趣地说道:“这是大自然的佐料,加入这味料,堪比皇帝吃的御膳”。
那时道路简单,工作却不简单,他们一人管养着两公里路,当时的路面等级是最初的砂砾路面,全凭人拉肩扛的养护方式保障道路的畅通。上路养护靠走路,带着干粮一出门就是一整天,晴天一路清扫马路,经常是一身土,雨后及时修补、清理坑洼和塌方路面,每次都是一身泥泞,遇到严重的塌方泥石流,工作强度和任务便自然加重,由于劳动工具和养护机械的有限,有时一连几天刚清理干净后,一场无情的暴雨又摧残的面目全非。“每每这时内心还是挺崩塌、无助地。但是没办法,干我们这一行就是这样,清了堵、堵了再清。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时刻把心放在路上,把路放在心上”他平静地说道。
最初,他们的照明方式是洋蜡,每个工人每个月仅有两支,为节约并保证下个月的接续,他们想到了一个办法:挨个儿轮流。睡觉前,大家全部挤到一个人的房子里一起聊天或者锨牛解闷,困意来了,就各回各屋,直接睡觉。后来,照明方式变成了一盏煤油灯。但当时煤油是稀缺物,为保证每晚的照明,他们每天都对着手表按时掐灭油灯,以此保证下次补给之前的夜晚照明。就是这样,在那个年代里,这些“无可奈何”的办法帮他们度过了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
条件是艰苦的,但生活是自己的。为改善生活环境,他们苦中作乐。闲暇之余,在院子空旷的地方种上了松树,围出一个小花园,翻动泥土,撒下花的种子,用心浇灌,开出了花,为单调的生活增添了一丝情调。
“让我们最开心的是那天,站长背回来了一个圆圆的像锅盖一样的东西。我们大家都很好奇,顾不上手里正在打磨的洋镐,全都跑过去你瞧瞧,我看看。后来才知道,那是电视锅。那天,我们道班里通了电视”。退休职工李春华说道。从那天开始,他们的生活里多了一丝色彩。他们利用电视,了解到了国家时势和许多新鲜的事物,也看到了时代的发展。
慢慢地,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道班也从最初零星的几间平房变成后面的一排排的水泥结构的房屋,院子里铺上了水泥,再也不用担心下雨天了;房子里也全都通了电,机械的加入改变了公路养护方式,极大程度地减轻了他们的劳动强度。
后来,在时间的催促声里,公路行业开始整合资源,小道班里的养护工合并进大道班里,一群人走了,一群人来了,道班也在变化中失去了它原有的模样,阿坞道班就在其中。
21世纪的今天,它依然坐落在国道212线公路旁,像一位老人,默默抬起布满皱纹的脸庞,慈祥地注视着来来往往的一身橘在这里走过,留下与它年轻时一般清脆的笑声和坚定的足迹,把热血流进脚下的通衢大道,把青春写入一块块百米桩里,与岁月一同绵延至深。(作者:赏玮霞 省陇南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宕昌公路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