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中心会议 综合管理 信息化建设 图片新闻

省交通科技通信中心防疫工作见闻

日期:2022-07-22来源: 浏览次数: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正常工作节奏。街道上虽没了往日的车水马龙,但在省交通科技通信中心这个交通行业的新闻宣传和信息化服务保障的主阵地上,二十多名吃住在单位和其他居家办公的交通人,仍然奔波忙碌着。

防控正当时日常工作不停歇

本轮疫情一开始,党群科负责人周小明怕疫情把自己封住就驻守单位了,近两周时间没有回过家。中心主要负责人说:“党群工作科负责人周小明为大家带了好头。”党群工作科张龙也一直坚守在岗位,写材料、操办会议、处理文件,参与疫情防控,高静虽然居家办公,但他也没闲着,忙着写有关活动方案、修改季度监测报表、校对《甘肃交通政工》样稿,真正做到了疫情防控和业务工作两不误。财务资产科马鹏云一天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深夜十点还在埋头苦干。

冲在一线新闻报道不缺位

“拿上设备,走!”7月18日一大早,省交通科技通信中心楼内传出来新闻记者出发的号令声,工作人员背着大包小包的拍摄采访设备出发了。“我们今天去趟兰州东收费所、兰州南服务区和几个养护施工的点儿,采访一线职工交通防疫和服务保障的内容,你把口罩戴好,做好防护。”说话的是新闻宣传科科长张宾,他嘱咐着年轻同事张兆缘。每当有了急难险重的任务,负责宣传版块的同志们都要随时背起行囊,奔赴一线,做好交通新闻宣传工作,这次也不例外。

疫情突袭,陇原交通如何保通保畅,高速路上的货车司机生活防疫物资是否有保障;陇南文县发生水毁,正在抢修,康县出现塌方,工作人员已奔赴一线,庆阳庆城县水毁严重,正在组织抢险救灾……在“甘肃交通运输”微信公众号上,大家接收着一条一天的新闻推送。收集信息、编辑信息,连日来,新媒体科工作人员常常都是从早上一上班就忙到了深夜,甚至凌晨。疫情爆发时,中国交通报甘肃记者站的马琼晖还在陇南出差,在路上,她已经将货车司机党建工作报道、疫情防控报道、水毁泥石流报道发送到新媒体科,保证新闻不耽误。

保障后方防疫防控不松懈

早上8点,中心微信工作群会准时接收到每日疫情防控信息报告。自从疫情发生后,每天两次,无一遗漏。嗒嗒嗒,上午8点半,中心4楼综合管理科的办公室里传出键盘敲击的声响,胡基伟已经开始忙碌了,旁边放着吃了一半的面包。陈永君科长和纪子豪正在商量着如何给同事们做好后勤保障。疫情发生以来,综合管理科的人比往日忙碌了不少,单位办公区域消杀、防疫物资发放、生活用品保障每一项工作都有条不紊。

“请各楼层卫生清扫行动召集人,组织动员本楼层工作人员对楼道、洗手间等公共区域进行清扫和消杀,将垃圾统一打包送至集中处理点,共同保持环境卫生清洁。”上午10点,在中心临时组建的闭环管理后勤保障微信群中显示了这样一条消息,平时为了节能关闭着的楼道灯光迅速亮起,大家戴着口罩和手套纷纷从办公室出来进行大扫除。不多时,楼道已焕然一新,茶水间和垃圾桶被清理得干干净净,灯光熄灭,又恢复了往日的寂静。

 驻扎防守网络安全不留“死角”

上午11点,胡隽昂的钉钉响起,收到了一份由他负责网络安全管理的信息系统漏洞扫描报告。随即他拿起电话联系该系统的运维技术人员,请他尽快修复新发现的系统漏洞,并及时按照今天更新的恶意地址IP黑名单封禁恶意地址。此轮疫情以来,网络信息科科长马季就一直驻守在省交通运输厅值班室,保障省厅视频会议正常进行、维护厅系统网络安全,实行24小时值班值守。正如居家办公的刘亚庆所说:“城市道路的车来车往可以放缓,可作为保障信息系统运转的卫士们不能松懈”。“最近居家办公的同事,每天的工作都是在微信‘滴滴滴’的铃声中开始,又在笔记本电脑上完成,遵守防控要求,落实防控措施,保持工作劲头,疫情防控与工作推进两不误。”电话另一头的杨芳充满了精气神。居家办公的邓倩及时更新着省厅网站的新闻信息,王晓瑛还在认真回复网站留言。

穿上防护服凸显青年担当

下午四时许,社区楼下广播开始喊着“请楼上的居民下楼做核酸。”此时,中心选派的社区防疫志愿者刘润田已换好了防护服,正在做工作前的消杀。30多度的高温下,穿着防护服的他把核酸检测用品的大箱子搬到临时搭建的棚子里,随即开始扫描登记小区居民的健康码,最后还需将废物严格打包好放上专门的转运车。脱下防护服,衣服早已湿透,脸上还有口罩留下的痕迹。

今年以来,省交通科技通信中心深化思想认识、转变观念,牢牢盯紧为全省交通运输做好新闻宣传和信息化服务保障的职能定位,稳步推进制度完善、规范流程、业务融合、提升质效等工作。本轮疫情发生以来,省交通科技通信中心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的同时,各项工作扎实开展,组织纪律管理有序,职工风貌精神抖擞,工作环境卫生整洁,以最积极向上的奋斗姿态,展现甘肃交通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保证全省交通运输新闻宣传持续有力、信息化服务保障安全平稳。(张兆缘 郑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