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站在“数字中国”与“交通强国”交汇的历史节点上,以一名交通运输信息化工作者的身份,共同回望五四精神的火炬,展望智慧交通的未来。
一、五四精神:照亮百年征程的青春火炬
106年前,一群青年高举“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火炬照亮民族觉醒之路。他们用行动证明:青年不仅是时代的见证者,更是变革的先锋。今天,五四精神已融入我们的血脉,成为激励我们攻克技术壁垒、服务民生需求的永恒动力。
从人背畜驮的羊肠小道到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网,从‘晴天一身土’的土路泥泞到‘千里陇原一日还’的钢铁动脉,甘肃交通用70年书写了从‘闭塞通道’到‘丝路枢纽’的跨越史诗。甘肃交通人在脱贫攻坚战中致力于农村公路建设,让农产品走出大山,积石山地震期间,应急保障确保灾区人民物资流通,诠释了“生命至上”的交通担当。
正如李大钊先生所言:“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在交通信息化的战场上,我们既是数据的“编织者”,也是智慧的“摆渡人”。日均处理300万条ETC交易数据的背后,是青年团队攻克多义性路径识别技术,制定了全国首个省级智慧公路标准; 从"互联网+政务服务"让10城公交卡全国互通,到"一盔一带"数据治理守护200万司乘安全,我们让技术有了温度。
二、深耕本职:在平凡岗位书写不凡篇章
在交通信息化的田野上,处处可见青年科技工作者躬身耕耘的身影。
在数据战场上,张德水团队研发的"甘青宁三省联网收费系统",让6条高速公路实现"全国一卡通",日均处理交易数据超300万条,通行费收入实现翻番增长。他们攻克的"多义性路径识别"技术,至今仍是全国智慧公路的"甘肃标准"。
在隧道深处,赵永鹏带领团队研发的"风机支承结构无损检测技术",将隧道病害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8%,这项技术已应用于兰永五标等12个重点工程,节约养护成本超2亿元。
在戈壁滩上,闫有民团队建设的"服务区光储一体化系统",年发电量达898万千瓦时,相当于再造1.2万亩森林,让G30连霍高速成为全国首个"零碳走廊"示范工程。
这些数字背后,是青年科技工作者"宁可掉皮也要打通天路"的坚守,是"把论文写在国道线上"的担当。
三、向光而行:做新时代的"数字驼队"
交通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亟需通过信息化实现“弯道超车”。这既是我们面临的挑战,更是青年建功立业的广阔舞台。我们要做技术创新的“破壁者”:学习北斗团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精神,研发自主可控的交通大数据平台;探索“数字孪生”技术重构交通管理,让城市动脉更畅通、物流网络更高效。我们要做民生服务的“贴心人”:推动更多交通运输信息化项目落地,让群众办事更便。我们更要做行业变革的“播种者”:像绵阳交通青年用10年打通九绵高速一样,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为未来交通铺设数字化跑道;以宁夏固废资源道路化利用技术为启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四、薪火相传:让五四精神照亮数字征程
同事们!作为新时代的交通建设者,我们既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五四精神从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行动指南。当我们打破“信息孤岛”,推动跨系统数据共享,让交通数据真正成为城市治理的“新石油”。当我们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投身智慧交通建设,推动每一个信息化项目成功落地,都承载了为民服务的初心。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愿我们每一位交通信息化青年,都能成为数字浪潮中的追光者、时代答卷上的执笔人,让五四薪火在智慧交通的星空中永远闪耀!(中心第二党支部 杨芳)